湖州萨摩(湖州萨摩最近怎么了)

鉴真几次东渡日本

鉴真东渡的路线如下图所示:742年第一次东渡,因弟子间意见分歧而错过了机会。次年十二月第二次东渡,出海不久,船只触礁损坏,又不能成行。第三次东渡,由于有人报告官府,受阻未能成行。744年,鉴真派弟子秘密购买船只,并以巡礼“佛迹”为名,准备第四次东渡。

第五次东渡:748年,鉴真带着35人从崇福寺出发,多次遭到风浪袭击,最后漂到海南,返程后因长途跋涉身染重疾,双目失明。第六次东渡:753年,66岁高龄且双目失明的鉴真,在日本遣唐使的陪同下,终于成功东渡日本,踏上日本的国土。

唐天宝12年(公元753年),66岁高龄且双目失明的鉴真大师,在日本遣唐使藤原清河一行的陪同下,第六次东渡日本成功,踏上日本国土。鉴真大师的六次东渡之旅,不仅展示了他的坚定信念和非凡毅力,也体现了中日两国间深厚的文化交流与友谊。

鉴真的第六次东渡不仅成功,也标志着东亚文化交流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。他的事迹被广泛传颂,成为后人学习的榜样。鉴真的一生,是信仰与毅力的体现,也是文化交流的典范。

鉴真东渡的故事简写

鉴真东渡的故事,充满了坚韧与执着,讲述的是唐朝僧人鉴真为传播佛法,不畏艰险五次东渡日本的传奇经历。他出生于扬州,14岁出家,以弘扬佛法为己任,20岁时远赴长安研习佛法,27岁回扬州后致力于寺建设施,广施医药,直至46岁成为一方宗师。

天宝元年(742年),时年55岁的鉴真,应日本学问僧荣睿和普照的请求,东渡日本,弘扬佛法。尽管路途遥远,充满险阻,但鉴真法师坚定不移。在天宝二年(743年)至天宝十载(751年)间,鉴真前后五次东渡,均未成功,甚至双目失明。

鉴真东渡是日本史上一件重要事件,指的是唐代鉴真大师应日本僧人邀请,跨越艰险,五次尝试后终于成功渡海到达日本的故事。以下为故事简写:鉴真大师是唐朝著名的佛教僧人,精通佛教经典。日本僧人曾多次来中国学习佛法,邀请鉴真东渡日本传播佛法。面对海洋的艰险,鉴真连续五次尝试东渡均告失败,但他并未放弃。

并于第五次东渡时双目染疾失明,虽屡遭失败但东渡意志弥坚,誓曰:“为传戒律,发愿过海.不至日本国,本愿不遂。”天宝十二载,时鉴真66岁,日本国“遣唐使团”再次来扬州延其东渡传律,是年一十月十九日夜,鉴真一行24人从龙兴寺出发,乘舟沿长江至苏州黄泗浦转登日本使船,于十一月十六日出江入海,扬帆东去。

鉴真的六次东渡 742年,日本留学僧荣睿、普照到达扬州,恳请鉴真东渡日本传授“真正的”佛教,为日本信徒授戒。当时,大明寺众僧“默然无应”,唯有鉴真表示“是为法事也,何惜身命”。遂决意东渡。第一次东渡 742年冬,鉴真及弟子21人,连同四名日本僧人,到扬州附近的东河既济寺造船,准备东渡。

…张骞出使西域,玄奘西行取经,鉴真东渡传教,郑和七下西洋。我们的祖先曾让中国走向世界,让世界认识中国,大开放迎来大发展,四大发明曾一度是我们的自豪。但是到了近代,中国的封建统治者妄自尊大、闭关锁国、思想僵化。中国脱离了世界,世界甩落了中国。

为什么鉴真死活都要东渡去日本?

1、鉴真和尚的东渡不仅是一次宗教传播的行动,更是一场文化的交流和传播。他将中国的文化和智慧带到了日本,促进了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。鉴真和尚的东渡之旅,成为了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一个传奇,至今仍被人们所铭记。

2、因为从日本来的两名和尚盛情邀请鉴真,而鉴真又十分热爱佛法,他希望佛法能够在世界各个地方盛行,因而才会执着于东渡日本。鉴真是一个和佛有缘的人,在他十四岁的时候,一次偶然的机会他接触到了佛像,觉得自己就应该是佛教之人,于是出家当了和尚。此后鉴真一直虚心求教,后来成为了唐朝的名僧。

湖州萨摩(湖州萨摩最近怎么了)

3、首先要明确一件事,鉴真去日本之前,佛教已经在日本生根发芽了。当时日本处于奈良天平时期,政府仿照唐朝推行租庸调制。但是,拿来主义害苦了日本人民,人们为了躲避沉重的剥削和逃避兵役,数以千计的老百姓选择“寂居寺家”,原因很简单——当和尚不用纳税。

关键词:湖州萨摩